星巴克卖身没过几天
黛安芬又宣布全面退出中国市场...
中国子公司于2025年11月21日发布官方声明,确认自2025年12月31日起全面停止在中国大陆的运营。
近几年大量外国品牌通过控股权让渡、业务分拆等方式变身,或直接退出中国市场的品牌.....
1、星巴克 :2025年11月官宣与博裕资本成立合资企业运营中国零售业务,博裕资本出资获60%控股权,星巴克保留40%股权并拥有品牌和知识产权。
2、肯德基:2016年随百胜中国从百胜餐饮集团分拆独立运营。分拆后百胜中国引入春华资本、蚂蚁集团等战略投资者,在纽交所独立上市,变身中资独家负责肯德基在中国的运营。
3、汉堡王:2025年11月,本土私募CPE源峰注资3.5亿美元与汉堡王母公司成立合资企业,交易后CPE源峰持有汉堡王中国约83%股权,原母公司仅保留17%股权,变身中资控股在大陆运营。
4、麦当劳:2017年将中国业务80%股权卖给中信资本、中信股份与凯雷投资,此后开启中资控股“金拱门”本土化运营时代。
5、麦德龙:2020年物美集团以119亿元收购麦德龙中国80%股权,借助物美在零售渠道和本土供应链的优势,麦德龙中国调整业态适配国内消费需求,变身中资控制在中国运营。
6、家乐福:2019年苏宁易购以48亿元收购家乐福中国80%股权,变身中资控制在大陆运营。不过后续因市场竞争等问题,家乐福在中国持续关店收缩规模,虽股权易主但未实现大规模复苏,最终逐步退出主流零售市场。
7、高鑫零售(含大润发):2017年阿里巴巴收购其36.16%股权,2025年1月阿里又将所持78.7%股份出售给德弘资本。作为大润发的母公司,其股权多次易主,本质是外资及互联网资本退出后,变身中资接手主导其在华零售业务调整。
陆陆续续直接退出的品牌:
1、美妆护肤类 :
兰芝2024年底完成中国线下全渠道撤柜,仅保留线上业务;
花王一年内关停SALA、AUBE、COFFRET D’OR等六个子品牌;
高丝2024年关闭天猫旗舰店且计划线下全面撤柜;
资生堂旗下安肌心语2024年底停止中国内地销售;
博倩叶2024年底关停所有海外旗舰店,正式退出中国市场。
2、消费电子类:
尼康2017年关停在华数码相机工厂;
三星2019年关闭惠州手机工厂,终止在华手机生产;
佳能2022年关闭珠海工厂,告别中国市场;
索尼2023年将相机主生产线迁至泰国,退出中国市场;
松下2023年关停沈阳蓄电池工厂,此前还多次转移在华家电生产线。
3、零售百货类:
乐购2020年出售合资公司股份,结束在华业务;
GAP 2022年将中国业务出售,其旗下Old Navy更早于2020年退出;
H&M子品牌Monki 2022年关闭天猫旗舰店,全面撤出中国;
亚马逊2019年关闭国内电商业务,2023年又终止应用商店服务。
4、汽车及相关类:
铃木2018年出让在华合资公司全部股份,退出中国市场;
三菱汽车2023年关闭长沙工厂,彻底退出中国;
普利司通2024年关闭沈阳及惠州的轮胎工厂;
日本制铁2024年出售在华汽车板合资公司股权,结束在华相关合作业务。
5、其他领域:
花旗银行2023年因全球业务重组退出中国市场;
IBM 2024年关闭中国多个研发实验室,撤出所有在华研发工作;
Adobe 2024年停止在中国大陆销售中国摄影计划;
世达律所2024年关闭上海办公室,裁减在华员工。
6、科技领域
亚马逊:2025年7月解散上海AI研究院,该机构曾创造近10亿美元营收;此前其还关闭国内电商业务,2023年终止应用商店服务。
IBM:2025年4月关闭在华运营32年的研发部门,裁员约1800人,并将基础设施研发转移至其他地区。
YNAP:这个由历峰集团控股的全球知名奢侈品电商平台,2025年3月20日关闭中国所有线上平台,4月22日终止售后服务,彻底退出中国市场。
微软:2024 - 2025年逐步将上海IoT及AI实验室团队迁至美澳等国,大幅缩减中国本地的研究规模,以此规避技术出口限制。
还有韩国乐天、伊藤、伊势丹等一大批国际知名企业,虽未公开公布,但在行动上已经在陆陆续续退出、转移战场....
![]()
![]()
赞(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