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全国各地出现10元管饱餐食,而同期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餐饮价格同比上涨5.8%,居民收入增速仅4.2%。这种模式实质是物价压力下的被动选择!“10元吃饱”模式正在全国多地悄然兴起,尤其受到打工群体和城市夜归人的欢迎。
![]()
北京红功夫快餐通过供应链压价(如双汇直供肉品),将现炒荤菜压至8元,满足“20元吃到扶墙走”的需求。
![]()
合肥“盒饭姐”王荣亚坚持10元40道菜不涨价,称“就想让普通人吃饱”,引发共情。此类案例通过社交媒体放大,成为民生韧性的符号。
![]()
广州某街道引导10元快餐店延长营业后,晚归务工者酒后滋事率下降67%。这类低价餐饮意外承担了社会稳定缓冲器功能
![]()
深圳门店用炒菜机器人将宫保鸡丁出品时间压至90秒,误差率控制在5%以内,通过标准化实现“低价不低效”。
![]()
年轻人将“10元吃饱”称为“穷鬼乐园”,本质是对高生活成本的戏谑式抵抗。北京有大学生制作“10元生存地图”,获得超10万次转发,形成亚文化共鸣。
一、收入分化与生存智慧的碰撞1. 隐性贫困群体的扩大
尽管统计数据显示部分白领月入过万,但房贷、教育等刚性支出挤压可支配收入,迫使中产加入“10元快餐”队伍(美团报告显示46.7%消费者为本科以上学历)。这暴露了居民“账面收入”与“实际购买力”的鸿沟。
案例:上海陆家嘴金融民工午餐从轻食沙拉降级为15元两荤素套餐,反映职场光鲜下的消费收缩。
![]()
2. 底层劳动者的生存刚需
武汉幸福食堂农民工称“15元吃不饱,10元任吃是救命稻草”,直指城市服务体系中低收入群体餐饮保障的缺位。这类需求长期被商业餐饮忽视,直至社区力量介入。
二、社会原子化中的温情补偿1. 社区互助的替代性复苏
当公共服务难以覆盖弱势群体就餐需求(如独居老人、零工从业者),社区食堂、个体摊主通过微利经营填补空白,形成 “市场化慈善” 新模式。
![]()
2. 数字化时代的孤独消费
“拼好饭”APP聚集2200万都会白领拼单6.9元工作餐,表面是省钱,实质是对抗孤独的群体仪式——用共餐重构陌生人社交纽带。
![]()
“隐性降级”
用户更看重饱腹感和基础营养,而非环境或品牌溢价!
常见的沧州快餐、东北10元快餐、××食堂
××10元两荤两素、××客家快餐!
各位当地是否有这种悄然兴起的变化呢?
赞(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