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鸦片战争之前的大清,也绝非没有“睁眼看世界”的人才,其中有些专业人士的战略眼光,即便以现在的标准来看也完全不落后。可惜,这种人在大清的体质下,哪怕数量成千上万,也根本无济于事。
萧令裕,江苏淮安人,一生主要在淮安榷关(海关)、两广总督府担任文案及幕僚。1820年代就开始研究英国社会状况,撰有《记英吉利》《粤东市舶论》等著作,提出了许多富有远见的强国御侮主张。比“第一个睁眼看世界”的魏源早了近二十年,而且对西洋研究之深入、眼光之精准,都远非魏源、林则徐辈可及。
然并卵。
早在1826年,在他的《粤东市舶论》中,就对西洋各国的历史文化、制度物产、尤其是军力进行了详尽的介绍,尤其对鸦片贸易的巨大危害和治理方法都提出了非常正确的应对策略:
鸦片之祸,首在官吏贪贿;英夷绝不是匈奴的冒顿,而仅仅是万里求利的商人;因为禁鸦片而封关罢市是因噎废食、自毁长城。
但十几年后,魏源的好友、钦差大臣林大人还是豪情万丈地来了一个“封关罢市PLUS”,不但封关罢市,还把所有洋商抓起来作为人质逼对方交出鸦片。其中唯一的原因,就是这个“官吏腐败”根本不能治,根治的话就伤了大清的根本。治不了官吏,只能治洋人了。
不得不说,林大人这招实属高明。快两个世纪过去了,依然一直是民族英雄。而早几十年就提出正确应对策略的萧令裕,只能躺在无人问津的故纸堆中。
有意思的是,即便真正睁眼看世界的萧令裕,在阐述自己的主张时,也只能通过赢学来哄朝廷:
“内地商舶,兼通南洋。荷兰助顺,先请互市,他岛夷望风景附,莫不瞻戴斗牛……”
意思是:洋人都是来进贡求天朝恩赏的。
“涨海浸天,帆樯非乐赴也。而黄支献见,汉以来始不绝书。番禺都会,唐以后舶乃云萃,可知殊裔之贡珍,视中华为天府,诸蕃之怀化,求市贾以自封也。”
意思是:洋人不顾生命安危来华贸易,完全是仰慕中华的富裕和强大。
依然是毫无卵用。
![]()
![]()
赞(2)